English

在长城上采访克林顿

1998-09-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6月28日,我和几位记者被派去慕田峪长城采写克林顿游览长城的稿件。

中国人把长达6000公里的长城称之为“万里长城”,将其视为民族的力量和团结的象征。2000年前秦始皇修建长城共动用了30万士兵和5万民工。许多中国人相信月球上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造工程就是长城,尽管事实不是如此,但是从侧面说明长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早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结束中美两国长达20年的敌对时,他站在长城上说,“这是一堵伟大的墙。”1984年里根总统爬上长城后说,“令人敬畏,令人神往。”

而就在克林顿去长城的头天中午,他在与江泽民主席共同举办的中外记者会上,以长城为题表达了促进中美友谊的真诚愿望。他说,“长城的建造者生前未能卒志,但是他们知道他们建造的将是永恒的丰碑。同样,我们中美之间也在缔结这种丰碑式的友谊,它同样会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即使我们自己会看不到这种友谊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里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友谊也许永远不会尽善尽美———没有一种友谊会这样。但是我希望它会地久天长。”

人们很想看看这位美国总统在星期六经历了那场与江泽民主席在一场电视实况转播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就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开诚布公的讨论和辩论后,在离开了中美高峰会谈的长条会议桌后,他第二天是如何到北京远郊的深山做一次对古代中国的远足旅行的。他在看了并谈论了现代中国后,又将如何对古代中国发出感慨?

到达慕田峪长城后,外交部新闻官告诉我,经中美协商,这次克林顿游览长城只准中美各15名记者贴近克林顿总统采访。中方记者的15个证件早已被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中国国际电台、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摄影记者分光。

经过争取,这位新闻官还算通情达理,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绿色的印有“长城·近”字样的记者证递给我说,“新华社文字记者只准你一人。”

中美30名记者拥挤在一个敌台上

中外记者乘缆车到山顶后,早已在这里守候的美国和中国的保安人员把大家往远处的15号敌台撵,说,“记者们只能站在敌台的平台上,在那里等候采访克林顿总统,绝对不准下来。”

爬上敌楼,发现长城敌楼的垛墙实在太高,甭说中国记者,就连身材高大的美国摄影记者也会被遮往视线。好在美国使馆一早就用卡车运来了两个特制的大空木箱,用绳子很费力地把木箱拉上了敌楼。供记者们垫脚和支撑三脚架,以确保我们大家能够一睹美国第一家庭攀登参观的情况。

这次获准登长城采访克林顿的15名美国记者均是从乘专机来的白宫记者团的300名记者中挑选出来的,白宫记者团跟随克林顿在中国各地报道。白宫新闻官员在中国的每一站都设立一个新闻中心,每个中心内对每个记者提供一个写字台,一部直播国际电话,一个电源插座,一把椅子,还备有饮料食品24小时供他们加餐。同时,白宫的新闻官员和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日夜奋战,把能公开的所有信息打印分发给记者,白宫发言人每天给他们开一场吹风会。但是这一切服务并不是免费的。据说,每位记者在采访结束后要付给白宫一万美元,作为服务费、资料费以及乘坐专机费。除此之外,这些记者还要负担自己的住店费和饭费。

但是,据美国记者介绍,记者团的记者之间既有你死我活的竞争,也有必不可少的合作。比如这次挑选记者上长城必须是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进行。被挑选的记者采访到素材回到设在香格里拉饭店的新闻中心后,要尽快把自己收集到的第一手观察、素材和直接引语详尽地打印出来,或是贴在墙报上,或是分发给那些没有机会去现场采访的记者,让大家分享。如果谁要想独家垄断或保密,那么下次就没有这家新闻机构的份了。

这天是个大热天,气温高达37摄氏度,是北京入夏以来气温最高的一天。中美30个记者连同他们的摄影器材和两个大木箱子拥挤在敌楼的平台,平台上没遮没拦,在平台上站了近两个小时,又渴又饿又热,豆大的汗珠一个劲地往眼睛里流,蛰得不敢睁眼睛。美国使馆雇了一个年轻有力气的美国小伙子,把装满了几十瓶冰冻可乐的印有可口可乐公司的红色保温箱一路背上15号敌台。

“总统先生,请说几句话”

克林顿总统一家在游览了居住过中国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紫禁城后,于下午2时15分左右,抵达慕田峪山麓下,克林顿一家迎着扑面而来的热浪,乘缆车登上慕田峪长城。克林顿和他的女儿乘一辆缆车,他的妻子和岳母乘另一辆缆车。下了缆车后,52岁的克林顿同戴着遮阳帽的夫人希拉里手拉手朝我们占据的15号敌楼走来。

克林顿这一天脱去了国务活动中穿的笔挺的西装和讲究的领带,换上了一件开领的墨绿色短袖上装,米色西裤。他现在看上去更像一个消闲的游客,而不像一个大国领导人。

在城墙上,克林顿一家冒着酷暑,悠闲地攀登,透过雾蒙蒙的天空,他们可以看见远处早期长城的废墟。

当他们爬到第15号敌楼前,有些气喘,在敌楼跟前停脚,汗水已经浸透了美国总统的上衣。在敌楼上等候了近两个小时的中美摄影师对他们展开了争分夺秒的拍照。一切是那么安静,只听到“喀嚓、喀嚓……”的声响,几十台照相机的快门在飞快地响动。一秒、两秒、三秒……十几秒过去了,竟然没有一个美国记者向他们的总统提问。我不能再犹豫了,大声地冲克林顿总统喊道:“总统先生,请说几句话。您和您的家人正站在长城上,您此时此地的感想是什么?”

他摘下墨镜,沉思了片刻,冲着我问话的方向和我周围的这群中美两国记者说:“不可思议,很难想象长城历史如此久远,城砖都有四百多年历史。”

“长城陡然起伏,比我想象的壮观得多,”他又补充说了一句。

“克林顿夫人,您的印象如何?”

“美妙绝伦”,她说。

照完相,克林顿总统与女儿又攀上前方的16号敌楼,来到慕田峪长城最险峻的地段。由于天太热,克林顿夫人躲在15号敌楼的阴凉处。

“你是登上长城的美国好汉”

听说克林顿在往回走的路上,在14号敌楼那边还有一次接受记者照相和采访的机会,我赶紧从15号敌楼往14号敌楼那边奔跑,准备抢一个好位置。

走下台阶的时候,我一眼看见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正在我前面往下走,我赶紧追了上去,拦住他,问:

“李大使,我是新华社记者。请问您今天是专程陪克林顿总统来长城参观的吗?”

“是的,”李大使说。

“请问李大使,克林顿总统看到长城后是如何赞美长城的?”

这时,一位负责总统安全的美国女便衣从后面冲上来,试图制止我们站在那里谈话,“总统马上要过来,你们马上走开”,她一边高声嚷着,一边用手往下推我们。

李肇星有些生气,但很礼貌地侧过身子,对这位女便衣说,“我正在这里接受我们中国记者采访,如果您要下去,请先行。”

“N0,no!”这位女便衣大声地嚷道。

“麻烦李大使能否把总统先生见到长城时说的话准确地重复一下?”我不理那个便衣,抓紧时间采访。

“Beautiful,amazingandmagnificent,”大使用英语直接引用克林顿的话说。

“克林顿总统是直接对您说的吗?”

“不,是总统自己在那里说,我在旁边亲耳听到的,”大使用英语回答了我的最后一个问题。

这下好了,就直接用“Beautiful,amazing,andmagnifi?cent,”(真美,太壮观了,简直令人惊叹)这三个美国总统用来赞美长城的形容词作为导语写进特写里。

在14号敌台前,美国和中国的保安人员用一根绳子把我们拦起来,使我们与总统的距离不小于5米。总统这次是一个人走到我们这群记者跟前。

“总统先生,长城的过去和今天有什么类似之处?”这回是一个美国记者先提问。

“我认为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不再是一道将人们拒之门外的墙,这堵墙长达7000公里,”克林顿说。

“你瞧,那边陡峭的部分,我们听说那段是长城最陡峭的地段。如果我们有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能走上10公里,爬上那个最大的斜坡,我们的身体会更健壮,也许我们会累得瘫下来,”克林顿指着16号敌台方向微笑着说。

“这是很好的锻炼,”一个记者说。

“这对我是很好的锻炼,对你们也是很好的锻炼。”他说。

“彼得,你头上的那顶帽子很好看,”克林顿临走前,冲我们队伍中的一个美国记者打招呼说。

“Thankyou.”大家也跟克林顿友好地道了声谢谢。

克林顿总统和他的一家在长城上游览了一个多少时。

慕田峪长城管理处向总统一家每人赠送了一个小盒子,盒子里面装有用长城的旧城砖雕刻的慕田峪长城模型。长城管理人员还赠送给他们每人一个登上长城的证书。这位管理人员借用毛泽东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对克林顿总统说:“您是登上长城的美国好汉。”

克林顿总统在长城留言簿上写道:“感谢你们带我、我的家人和随行人员游览长城。长城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辉煌。”

克林顿总统离开长城登上缆车后,十几位负责克林顿总统在长城安全保卫的中美男女便衣警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为了纪念这一次难忘的合作,一位中方警官提议说,“中国和美国的警察来一块照个像吧。”大家友好地靠拢一块,以长城为背景合影留念。

晚上6时,我们的车一路打着双蹦灯回到了北京。进了办公室,大家顾不上喝水和吃饭,一边听录音整理素材,一边议论用什么样的导语、背景和标题。两个小时后,分别用中英文写的新闻特写《“你是登上长城的美国好汉”》通过新华社的电波传到了世界各地。

(摘自《21世纪》1998年第4期,李希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